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试题(17份)
- 资源简介: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10)(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高考仿真检测(一-五)(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阶段质量检测:(1)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阶段质量检测:(2)材料的使用与处理(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阶段质量检测:(3)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阶段质量检测:(4)文章的修改与完善(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11)(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12)(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1)(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2)(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3)(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4)(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5)(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6)(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7)(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8)(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9)(含解析).doc
高考仿真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难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解析:选D “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是魏晋风度的体现,不是原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解析:选B 当时的文人能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是由于人的觉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用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解析:选A 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
阶段质量检测(一)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率真(shuài) 渎于职守(shú)
屏气(bǐnɡ) 抛头露面(lù)
B.折耗(shé) 安土重迁(zhònɡ)
契合(qiè) 铩羽而归(shā)
C.脖颈(ɡěnɡ) 一丘之貉(hé)
木讷(nè) 姹紫嫣红(chà)
D.保镖(biāo) 大有裨益(bì)
曲艺(qǔ) 拈轻怕重(zhān)
解析:选C A项,“渎于职守”中的“渎”应读“dú”;B项,“契合”中的“契”应读“qì”;D项,“拈轻怕重”中的“拈”应读“n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荟萃 吊书袋 旁征博引 责无旁待
B.幅射 和事佬 难以启齿 冰雪融化
C.冒然 绊脚石 人心焕散 春笋破土
D.发轫 蒸馏水 统筹兼顾 钩玄提要
解析:选D A项,“吊”应为“掉”,“责无旁待”应为“责无旁贷”;B项,“幅射”应为“辐射”;C项,“冒然”应为“贸然”,“人心焕散”应为“人心涣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水藻是细语,对飓风是抗争”,这两句诗镌刻在园坂村蔡老的墓碑上,成为朴素的箴言,被前来瞻仰的人们传颂着。
B.一定有一棵沁出馨香的桂树!在这里,桂树是一种在白天都不容易看到的树,况且还是在黑如松烟的夜里?
C.暑假,我们文学社成员相约去向往已久的泰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心怀思古幽情,洗去了身心的疲惫。
D.张晓风的散文作品清新隽永,阅读时不宜一目十行,粗略浏览,而应品茗倚窗,含英咀华,慢慢玩味。
解析:选D D项,“含英咀华”指口中含着花儿,慢慢咀嚼。比喻细细琢磨、体味诗文的精华。符合语境。A项,“传颂”应改为“传诵”。“传颂”意思是辗转传布颂扬,一般与英雄事迹等搭配。“传诵”意思是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一般与诗文语言等搭配。B项,“况且”应该改为“何况”。“况且”表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何况”也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问语气。也可用于陈述句,表补充说明理由,常与副词“还、又”等配合使用。C项,“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不符合语境。
4.(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阶段质量检测(三)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秩序/旗帜 瘟疫/战役 着陆/着想
B.经营/均匀 河畔/叛逆 松柏/柏油
C.亩产/计谋 侥幸/矫健 关卡/卡壳
D.奴隶/战栗 奈何/按捺 呜咽/哽咽
解析:选A A项依次读zhì,yì,zhuó;B项依次读yíng/yún,pàn,bǎi;C项依次读mǔ/móu,jiǎo,qiǎ;D项依次读lì,nài/nà,y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朝廷 调济 贸然行事 瞑顽不化
B.惦量 修炼 生灵涂炭 不假思索
C.斑斓 拜碣 如法炮制 严惩不贷
D.松弛 困扰 歪门邪道 砰然心动
解析:选A A项,“调济”的“济”应为“剂”,“瞑顽”的“瞑”应为“冥”;B项,“惦量”的“惦”应为“掂”;C项,“拜碣”的“碣”应为“谒”;D项,“砰然心动”的“砰”应为“怦”。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的“____________”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②我们演讲时往往先说一番幽默风趣的“闲话”,以激发听众兴趣,为与听众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____________。
③荒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是________的事。
A.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气氛 两全其美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气氛 一举两得
C.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氛围 一举两得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氛围 两全其美
解析:选C ①句,“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是杜甫《哀江头》中的句子,“细柳新蒲”为乐景,而“为谁绿”现哀情;“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句子,是乐景写乐情。②句,主要是搭配问题,“营造”与“氛围”搭配恰当;“气氛”指一定环境
……
文笔出彩演练(一)
[基础达标]
1.下面是一个题为“在路上”的获奖作文片段,请分析其个性特点。
听说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可是大家都来走,就有了路。
我只是一棵普通的玉米,我只是有一个普通的梦想。于是我循着时间的步子小心翼翼地前行,去实现我普通梦想里的金黄。我开始结籽,并且在有人经过的时候停住,满面羞赧地佯装平静。
但是你知道吗,当那天我听到一个小姑娘甜美的歌声时,我是多么激动!我想起了我的青春了。我听见它在召唤我。于是,我放下结了一半的籽,重蹈我的开花之路。
我听说在路上不循规蹈矩是要受惩罚的。我不知道自己将为重返青春付出怎样的代价。只是在我最终走完结籽之路的时候,发现身上有两排籽是空的,犹如一条巨大的伤口,横亘在我的生命中。它们说,这是生命的烙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作文片段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的新颖独特。作者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文章进行了创造性的构思,运用移形换位的手法,将“我”换为一棵玉米,以“我”即玉米的眼光来审视生命,表达对青春、对人生的认识,可谓是独辟蹊径。
2.阅读下面高考江西卷优秀作文《燕子不归春依然》的开头,思考其好在哪里。
唐代诗人戴叔伦说:“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然而,只要放远目光,你就会发现时间仍在流转,燕子不归春依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开头由戴叔伦的诗句引出自己的观点——“燕子不归春依然”,富有诗意又一反常说,新颖别致,富有韵味,令读者回味无穷。
3.以下面一段话为开头,续写一段话。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随手翻拣家中杂物,却翻出一叠旧照片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训练选择材料的能力。旧照片中哪些能写出自己特定背景下的独特的经历,把它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
答案:略
4.对于同样一个道理,阐述同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路。下面是对以“读书乐”为题的文章所列的论述提纲,从这个提纲中可以筛选出不同的组合。请列出三种组合。
(1)读书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
(2)读书可以使人掌握足够的本领,服务社会。
(3)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
(4)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