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67
- 资源简介:
约1270+3060字。
第三课边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了解《边城》全书的故事,熟悉课文节选的内容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正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
——沈从文《在昆明的时候》
“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
“两相思,两不知” ———鲍照。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他的作品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以其特异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作品。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2)《边城》全篇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
……
第3课 边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她“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