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研究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素材 / 七年级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0/9 15:01:2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80个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研究
  (一)语境说明
  1.写作背景
  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的含义,指少年的事到晚年才来搜集整理。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大多写于1926年9月至11月间(1927年5月21日编集出版),此时的鲁迅,已经46岁。由于北洋军阀政府政治腐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1926年8月,鲁迅离京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根据作者《故事新编•序言》所述,写作《朝花夕拾》时,“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的。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道,写作“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本文就是“后五篇”之一。作者是用“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富有生气的少年时代的生活,来慰藉“夕时”孤寂的心情。
  2.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家庭遭受重大变故而中途辍学。1894年春夏间,又返三味书屋,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求学时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相加竟达6年。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其意取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劝勉童子要抓紧时间勤奋用功。室中的一块匾原系清代书法家梁同书(一名山舟)所书,后为寿镜吾(鲁迅念书时的先生)的祖父寿峰岚改写为“三味书屋”。“三味”之义说法颇多,比较通俗的解释是:“经书如吃饭,史书如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此外还有多种说法,其中较有参考价值的一说为:“三”表示多,题曰“三味”,是为了劝勉童子读书要多咀嚼寻味,多吟诵体会。
  (二)线索和结构研究
  1.行文线索
  本文的标题包含着两个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形式上看,文章是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但从内容上来看,这里的“从”和“到”两个字,又有别于一般游记中的用法,它们还表示从童年到少年两个阶段生活的更替。所以说,本文的线索是空间转换和时间更替两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2.文章结构

  (三)写法特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以描写和叙述为主。作者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描述童年的生活,具有独特的生活情趣。
  1.叙事写景,井然有序
  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游戏,后写在三味书屋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范围的转换,一目了然。
  写百草园,先介绍它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再写它有哪些可“乐”;写三味书屋,先介绍它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再写学习生活的单调枯燥。记叙有序,层次清晰写百草园“可乐”,又是先写景物可乐,后写趣事可乐,记叙、描写,条理分明。
  写景物,由春景而夏景而秋景,最后写冬景;又由静景而动景;写静景,由低写到高;写动景,由高写到低。井然有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由植物到动物,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