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1205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2016.7
说明:1.本试卷包括第Ⅰ卷、第Ⅱ卷、第Ⅲ卷及答题纸四部分;
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所有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
3.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 Ⅰ 卷
一、阅读《孔孟》选段,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1)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fàn) 不仁的话, 甲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乙 。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 ① (宣示/宣誓)人人都能做圣贤。
(2)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 ② (迟疑/迟缓)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 ③ (限额/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shàng)
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丙 。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1.下列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的字形及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防(fàn) ②逾矩 ③礼(shàng) 往来 ④吊丧
A.①范 ②jù ③尚 ④sàng B.①范 ②jǔ ③尚 ④sāng
C.①犯 ②jǔ ③上 ④sāng D.①犯 ②jù ③上 ④sāng
2.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宣誓 迟疑 限额 B.宣示 迟缓 限额
C.宣誓 迟缓 限度 D.宣示 迟疑 限度
3.将下列三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甲、乙、丙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②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③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4.以下各项都出自《论语》,其中不能体现“孔子对‘礼’非常重视”的一项是
A.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B.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C.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D.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二、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庄子》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与这些故事相关的成语有:扶摇而上、目无全牛、望洋兴叹、明察秋毫、缘木求鱼等。
B.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韩非是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儒家的复古、仁政等主张,提出了“不期修古”“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等观点。
C.《吕氏春秋》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兼儒墨,合名法”,是杂家的代表作;该书善用故事说理,如三豕过河、刻舟求剑等。
D.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者。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相利”是“相爱”的基础和目的;墨家还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
6.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