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五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10 22:11: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260字。

  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学目标 】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炼字的精妙之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炼字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