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
江都市丁沟中学高二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42分,每小题3分)
一、基础知识
1.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愆期 (qian) 垝垣 (guǐ) 桑葚(shen) 将子无怒(qiang)
B.踟蹰 (chi) 彤管 (tong) 玉簟(dian) 载笑载言(zai)
C.女娲(wa) 苗裔(yi ) 徘徊 (huai) 羽扇纶巾(guan)
D机杼(shu) 天姥(mu) 暧暧(ai) 雕栏玉砌(qie)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仓皇北顾 舞榭歌台 金戈铁马 黍离之悲
B.与子谐作 烽火连天 夙兴夜寐 信誓但但
C.催眉折腰 迷花倚石 烟涛微茫 青冥浩荡
D轻拢慢捻 墙橹烟灭 幽咽泉流 司马清衫
3. 下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迢迢牵牛星:形容路途遥远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
B.便言多令才:美好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故:保持原来的色彩)
C.伶俜萦苦辛:孤单的样子 中原北顾气如山(气:悲愤)
D.谢家来贵门:辞别 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4. 下列各组句子当中划线词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 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 莫辞更坐弹一曲
B.① 为仲卿母所遣 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① 暮去朝来颜色故 ② 故垒西边
D.①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② 银瓶乍破水浆迸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B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何以解悠?唯有杜康。
C.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D.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7.下列对有关诗词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多数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句,平仄没有严格规定,用韵比较自由,篇幅一般较长。从产生的时间方面考虑,唐代以后的诗歌都被称为近体诗。
B 杜甫的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著名作品。
C 晚唐杜牧、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北宋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是莫逆之交。苏轼为“豪放派”之首,秦观却是“婉约派”大师。
D “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两者合称“六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l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结合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