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
类型化与典型化——吝啬形象之比较
湖北省仙桃中学 许高焱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高二下学期《文学读本》、《文学作品选读》中出现了五个吝啬鬼形象:夏洛克、阿尔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和严监生。他们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贪婪、吝啬的形象,对他们做一个简略的“平行比较”,有助于对各个形象总体上的把握,深化对每个人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理解类型化与典型化的区别。
一、他们是同一类型形象
这些吝啬鬼中,若论“年纪”,夏洛克最长。夏洛克是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犹太人高利贷的时候,正是充满了血腥气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夏洛克这一艺术形象的出现的重大意义首先就在于,他是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者第一次在戏剧舞台上的亮相,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到“创业”初期资产阶级特有的精神面貌;在积聚财富的发家过程中,夏洛克身上体现出极端的残酷性与恶毒性,为了发财致富,他敢于以任何手段,包括用血淋淋的人肉,去扫除横亘在面前的障碍。另一方面当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在历史舞台上初露头角的时候,它必然急于为自己存在的合法寻找根据,因而又带有明显的虚伪性与欺骗性。夏洛克操起肮脏营生,干着罪恶勾当时,从未心慈手软,可是一旦言之于口,似乎还不免有几分羞羞答答,躲躲闪闪,不得不煞费苦心地引证一番《旧约》故事,替自己壮壮胆,以“撑起堂皇的门面”来,为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行径,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宗教外衣。课文节选的部分是从夏洛克提起公诉,真的要安东尼奥履行借约开始的,对照借约割肉之事,夏洛克直言不讳地说“我喜欢这样”,并且连耗子、猪、猫、风笛都联想起来了,足以见出他的兴奋、卑劣和得意忘形,闻其言,如见其人,一个贪婪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阿尔巴贡最初是《艾密莉雅》(作者格洛头1541—1585)里面的一个吝啬鬼,叫做阿尔巴苟,字面意义是钩与贼。莫里哀(1622-1673)的喜剧作品《悭吝人》尖锐地讽刺了阿尔巴贡这个靠高利贷发财的资产者嗜财如命的贪婪本性。他吝啬又多疑:他的独生子克莱昂特爱上了出身贫贱的姑娘玛丽雅娜,而他硬要儿子娶个有钱的寡妇;他的女儿艾莉丝爱上了曾救过自己性命的贵族青年法赖尔,而他却让女儿嫁给不要陪嫁的年过半百的富翁昂塞耳默;他自己却要不花钱娶玛丽雅娜做续弦。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通过细节反复渲染他的性格:仆人制服前襟有油渍,他不给换一件新的,而告诉他用帽子遮挡;仆人裤子后面破了一个窟窿,他却教他“想办法背朝墙”;放债的条件明明极为苛刻,却说自己是在“大发慈悲,与人方便”;明明雅克师傅要做的菜很少,他却心疼地大叫“活见鬼哟!可以款待全城的人了”。
阿尔巴贡这个高利贷者与夏洛克差不多同时代,同样干着罪恶的勾当,同样为自己“撑起堂皇的门面”。
资本来到人间,经过几百年发展,当它人格化为葛朗台老头时,已经是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庞然大物了。他由一个地位低下的箍桶匠,一跃成为一名商界巨子,不但经营地产,发放高利贷,还从事国际贸易,染指金融证券,甚至出任过市长,在政界露过头脸,已不单纯是一个生意人了。他像老虎和巨蟒一般吞噬着金钱,胃口之大,心肠之狠,城府之深,手段之高,与夏洛克、阿尔巴贡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他背弃誓约出卖存酒;看准行情玩公债投机;他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