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新诗二首》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9/12 12:43: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课时,约4020字。

《新诗二首》教案
上海市同济中学戴晓艳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深意。
2、 体会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3、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诗人的生命观等情怀。
教学重点、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构想:诗歌学习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其意境,了解其内涵。并且应强调其整体性,避免一句句向同学要答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感知。此外,应交待清楚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诗二首,何为新诗?
A、 五四以后的诗B、打破古诗的格律,感情抑扬顿挫。
新诗是五四以后涌现出的形式,打破了古诗的规矩,内容上表现五四以后时代的社会生活。
2、 什么是意象?
文艺创作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辞海》)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而作品中作者亦是借用该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悼念一棵枫树》的意象就是枫树,《星星变奏曲》的意象就是星星。
区别意境:意境则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辞海》)我国古代常以意境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好的作品应情景交融,意与境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3、《悼念一棵枫树》的作者介绍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权,曾用名谷风。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文革开始后被关进牛棚,从事强制劳动,但是逆境生涯没有侵蚀他的创作欲望,写于1970到1976年的几十首诗歌如本诗、《华南虎》都充满这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反抗精神。
4、朗读《悼念一棵枫树》,整体感知,了解这首诗在讲什么?找出依据。
A:一棵树死了。是一种生命消失的悲哀。“……都颤颤地哆嗦起来……是由于悲哀吗?”“……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着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泪珠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这些语句都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消失的悲哀,似乎大地都在哭泣。
B:这是一棵高大、雄伟的树,不是普通的树被伐倒了。“那棵最高大的枫树”、第二、三小节对枫树倒下声音的描写,通过周围的物的衬托,感受到这样一棵树倒下的震撼力量。
C:(可提示:)这棵树只是高大吗?“是由于悲哀吗?”起了过渡的作用,告诉我们这棵树还具有浓郁清香。这也是这棵树的又一特征,芬芳而美丽。作者对“清香”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充满了感情。第五、六、七、八。
D:对于“泪”的渲染。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让人觉得悲伤,又能感受到枫树对生命的热爱。泪是枫树无声的反抗和控诉,象征生命力的坚韧。
可以总结出作为意象的枫树的特征是高大、芬芳、雄伟、美丽、热爱生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