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月迹》学习导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素材 / 七年级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9/4 9:2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360字。

《月迹》学习导引
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初级中学  孙北京
月迹
学法导引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首先要反复诵读文章,理解出作者通过月亮所寄寓的深刻的象征意义;然后仔细阅读文章,理清课文结构脉络;最后要深入研读课文中细腻的描写,找出体现月亮轨迹变化和孩子的情感变化的语句仔细品读,进而学习借鉴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知识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贾平凹(wā)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款款:缓慢 。 
袅袅(niǎo niǎ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面面相觑(qǜ):互相看。
倏(shū )忽:忽然。
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
嫉妒(jí):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粗糙:毛糙,不精致。
掬(jǖ):用两手捧。
相依相偎(wēi):互相紧紧地挨着靠着。
[文学常识]
贾平凹,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天狗》,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段)中秋盼月。
第二部分(2—32段)具体写孩子们品味、欣赏、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子们对光明、美好事物追求。
第一层(2—18段)写屋内品月和院内赏月。
第二层(19—24段)写酒杯捞月。
第三层(25—32段)写河沿追月。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便带着美好想像相依睡去。
[教材精彩赏析]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都跑出门去,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
  “是树,孩子。”奶奶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