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指导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8/25 15:12: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220字。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深州中学  张宁

二、难点解读
弄清立意与审题的区别,是准确理解立意的有效方法。根据上述四个方面的区别,我们总结为下面的表格:
角度 审题 立意
过程 先 后
范围 大 小
回答 命题的条件与要求 考生的感情与观点
原则 细致全面地考察命题本身 联系社会与考生实际生发新东西
目的 规范应试写作行为 确定中心思想
作用 应试作文的前提 应试作文的关键
“立意”指的是题目给的条件和要求,明确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立意,在记叙文中是指确立主题思想,在议论文中是指确立中心论点,在说明文是指确立事物的主要特征、成因与原理等。立意的原则是联系实际,即联系社会现实和考生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立意的要求是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审题是写作的前提,立意是写作的关键,也是写作的难点。可是近几年一些考生的作文立意,常常出现“偏”“糊”“浅”“旧”“乱”五种不良现象。
所谓“偏”,就是偏离了话题的要求。199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副标题为“读报有感”,正标题自拟。材料是新华社发的一则消息:日本反动影片《自尊》美化战犯东条英机,否定侵略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不少考生不理解写此文应针对《自尊》的谬论进行驳斥,同时阐述正面的观点,却写成由此及彼地引申型的读后感,没有触及《自尊》的反动本质,以致严重偏题。
所谓“糊”,就是立意不明确,文章从头到尾讲的东西模糊不清。上面说到的费滢的作文《人情与季节》,通篇讲的什么不太清楚,尽管结尾有一句“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也没有把道理说出来。这个结论与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并不吻合。文章将“人们感情的淡漠”与“忽视了节日”两者是混在一起写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成前因后果两个部分。
所谓“浅”,即立意低幼化,如有的考生回忆童年的往事,诉说家庭生活中的琐事,编造上天入地的神话。2002年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许多考生由于对大海的本质特征缺乏理性认识,又不善于联想和感悟,再加知识储备匮乏,因此只能就海的“大”和“深”说些肤浅的道理,而不能就大海的比喻义、象征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作深层次的阐述,也很少有人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阐述大海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蕴。
所谓“旧”,就是认识陈腐,见解陈旧,立意与其它文章雷同。有三种不良现象,一是宿构;二是袭用前一年优秀作文的材料,2002年有考生袭用2001年的“诚信”,2003年有考生袭用2002年的“选择美好的心灵”;三是“借鉴”同一试卷中的阅读文章,2001年有考生在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文时,居然把试卷上的阅读文章《长城》改写一通,作为考试作文。
所谓“乱”,就是支撑文章的理性思维混乱,缺乏清晰的逻辑梳理。2004年全国高考,不少考生对“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搞不清楚。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命题者的表达造成的,直接说“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即可,不过作为考生还应该具有梳理清楚的能力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2
深州中学  张宁

2.审准材料作文的题意
(1)分清类型,掌握含义的“分析法”
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在本来含意的基础上予以扩大与深入;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在喻体基础上挖掘其比喻义。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候车亭前关于玻璃瓶的一幕展开议论,就属于事例型,切不可生造个比喻义来,以至“引申不当”。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属于比喻类题目,也不要错把它当成事例型,以免“就事论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的比喻义找出来,而不应“就画论画”。
(2)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果要我们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怎么审题?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面写上了2,并且说:“1+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材料中科学家罗素的话是值得推敲的关键:“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把这句话概括成一个正确的观点就是:要勇于坚持真理。
  (3)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这主要是指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根据材料的性质,现在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3
深州中学  张宁
四、精题精练
一分析下边一组作文题目的特点,明辨它们的文体,并确定它们的写作范围。
①"钥匙"的联想②我心中的"灯"③雨后④说说数字的福祸
二下列一组题目,在命题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①观察·实践·思考 ②学生·家长·老师 ③阅读·写作·应试 ④模仿·借鉴·创造 ⑤输血·造血
三读下面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审题确立它的论点?
有人问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松下先生说了他成功的秘诀有三个要点:一、出身贫寒;二、学历低下;三、体弱多病。
四 以下面一段文字作为开头,续写一篇议论文。该作文怎样审题?
奋臂开弓,弦往后拽得越野,弓弯得越厉害,弦绷紧如满月,一旦放手,箭镞则疾飞如线,远至无垠,中兽中物中敌,就穿之越深,创伤也就越重。这正是箭与力的妙用。一幅古代武士盘弓劲射图,使我想到几桩常见的事,并生出一番感慨。
五审读下面两则材料,用"求同法"提炼出主旨。
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参考答案
一四个题目,从结构上看,①②为偏正式结构,③为独词句,④为动宾结构的句子。从它的含义来看,①②有比喻象征意义,③既有本义,也有比喻象征义,④是写本义。从文体角度看,①②以写散文为佳,③写散文、记叙文均可,还可写成哲理性议论文,④只宜写议论文。
①"钥匙"可引发若干联想,如:可联想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可联想到智慧门扉的启迪,可联想到具体的锁和抽象的锁,也可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联想到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等等。②"灯"是一种象征意义,可以是希望,理想,也可以是人和事。可借鉴巴金的《灯》一文进行联想。③可写记叙文,如写雨后广大农民抢收抢种、干劲十足的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写雨后壮丽的景色,歌颂祖国美好山河。可写成叙议结合的复杂记叙文,如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比作春雨,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力量;写成哲理性议论文,如持续高温使人闷热难受,一场大雨后,大地更清新,人们心情更舒畅,借此揭示某种生活哲理。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辩证分析问题。数字求"吉利",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心态、愿望等。但数字本身无好坏,也决定不了人的命运。如胡长清说"8"与他有缘,但他的大限也在"8月28日"。
二这一组题的共同特点是每个题目均由几个并列短语组合而成,每个题目之间均有密切联系。
①要揭示题目三个概念的辩证关系,如:并列关系、包容关系等,以便抓住重点展开议论。
②学生、家长、老师三者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家长→学生←老师。即要想学生表现好,必须把家长、老师的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有用人才。
③注意三者间的相互联系,"阅读"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