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资料(4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三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5/18 8:53: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7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4份)
【练】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doc
【结】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doc
【预】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
  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
  ……
  【结】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作为一篇政论文,作者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据(史实)是由观点统率的。之所以从秦孝公写起,之所以突出写秦始皇的强大,之所以突出写陈涉的弱小,都是出于以上的原因的。
  其次要明确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所以在观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国土地日益扩大,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而作者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表现出作者使用史料进行概括的特点,从中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
  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使其观点具有了无可辩驳的信服力。请将文中的对比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对比有: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陈涉与秦国的对比;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有两个作用:(1)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并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备加称颂,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姓名达20人之多,可下文明确点出这次行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而自困。所以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反衬出秦之强大无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2)和陈涉对比。 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
  3.本文有大量的对偶和排比,使文章一泻汪洋,气势磅礴。试举例说明。
  本文有辞赋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张上,如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此外,有些地方显然是夸张
  ……
  【练】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揭杆为旗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威振四海
  C.鉏櫌棘矜           摄足行伍         囊括四海
  D.开关延敌           崛起阡佰         流血漂橹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赢粮而景从  D.百有余年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D.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过秦论②过故人庄
  ……
  【预】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贾谊 字号
  朝代 西汉 籍贯 洛阳
  生平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 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 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主要作品 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等很有名。
  作品风格 他的政论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二、文本知识
  1.古代政论散文
  简称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古代政论文往往配合策对(向君王提出治国安邦策略的论文),善于引经据典,运用举例、对比论证手法,运用排比手法,气势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