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46字。
新课标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226408) 谢翠兰 王建国
摘要: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呢?第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每一次考试过后我总把它视为树立学生自信心的一个契机。同时课堂也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一个阵地。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通过活动培养兴趣外,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则是一个从根本上培养兴趣的好方法。第三、挖掘自主学习的潜能所谓“自学”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能,变“我要学”为“我会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整体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起来。第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关键词:新课标、可持续发展、策略
人类积累的知识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沧海一粟。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淘汰。人类社会现有的知识只代表过去的知识,可能陈旧,可能将由于新的发现而更新。因此教育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与创新能力。
北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肖川认为“要提高一个孩子的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因此我们关注学生的目光不能仅落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要素)的好坏上,还应关注他们的情感发育(情感要素)、技能掌握(技能要素)等方面。换言之,就是要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大小有与我们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密切相关。
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呢?
第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心灵的阳光,有了阳光,心才能灿烂;是积极进取的支柱,有了这根支柱,才能变得积极、乐观。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对学生来说,教师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给学生扬起一面理想的风帆,点亮一盏照彻心灵的灯。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以高一学生为例,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改变,都有一种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特别是努力之后换来的是首次月考成绩的不理想。这时学生的心理是最脆弱和无助的,也许老师的一个怨责的眼神都能压垮他们的自信。考试本应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找回失落的自信。传统的考试试图通过择优排名的方式,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来刺激学生进取。其实这是有违教学规律的,因为他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考试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消极低沉,郁闷失落。因此,每一次考试过后我总把它视为树立学生自信心的一个契机。进步的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自然信心百倍;对于那些失败的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番鼓励无疑也是阳光雨露。“人,并不是生来注定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桑提亚哥),我常用《老人与海》中的这句话来激励他们。这样沐浴在阳光雨露下的学生又怎能不激情满怀、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所以说教育应是对学生自尊的呵护,灵魂的礼遇,潜能的呼唤。为人师者要有一颗人道的心,一份仁慈的爱,绝不轻弃否定一个学生,不触及学生的精神雷区。
同时课堂又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另一个重要阵地。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就语文课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一的知识灌输。如讲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资产阶级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讲到《项链》就应当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等。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被囿于一隅。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则是开放性多元化的,学生不必局限和拘泥标准答案,他们可以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有一个宽松的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宽松、和谐、自主的课堂当中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自信心也自会得到充分的满足。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