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10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5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9/29 21:52: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150字。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来
  1知识与技能
  ⑴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移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⑵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 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关键词句,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⑵美读课文,通过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涉及的社会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四、初步感知
  1、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2、了解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五、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结合教材98页4),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