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4660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结合本文的结构、内容和语言,把握演讲辞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并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让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怎样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90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就职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设疑激趣,直指文本。)
二、知识链接
1、演讲辞
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它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旨在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因为演讲,是一听而过的,时间有限,所以一篇演讲辞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并且要求中心突出。另外演讲主要是通过语音表达,这就要求演讲辞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了,这样听众才容易听懂演讲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演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演讲稿的一般特点:
内容方面具有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
语言方面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
2、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蔡元培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3、写作背景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