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16080字。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为知识性比较强的短文。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在语文学习中,开阔学生视野,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注意观察中外文化现象,增强文化意识,培养探究意识,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学习的领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分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2.阅读本单元作品,要引导学生品位、推敲语言,感受文章的思想魅力,发展想象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多姿多彩,激发尊重生命、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即读出文字表面背后的东西,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开展合作学习,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在语文学习中,加强积累与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如文言词语的积累,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新课程理念,着重强调的是激发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问题。所以,要把学生参与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因此,整个教学设计,无论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路设计,还是具体某一问题的预设,都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出发,应该着重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领悟作品内涵和引导学生自己独立阅读上下功夫,即以教学过程、方法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几个方面下功夫,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而不是像过去传统做法那样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本单元课文,文体各异,内容没有相关性,所涉及的话题范围跨度大。表面看去内容艰深,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思维水平反差较大。其实四篇课文所涉知识虽然多不为学生了解,但贴近生活、充满新鲜感和趣味,表现的思想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内容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并非难事,难在语句的疏通和结构的梳理。就如爬一座小山,只要路好走,到达山顶轻而易举。本单元非古文即译文,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做好文字疏通和结构梳理工作,那么内容、主旨就呼之欲出了。
高明的教师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时间,在独立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非进行单纯的指示讲解与传授。要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审视课文,课文能展现什么,课文能给学生什么。这样才能准确地设计好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做“减法”,这不仅体现在一篇课文中,也体现在四篇课文的整体组织安排中,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注意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在“二十个字”上下功夫。如“思考领悟”,通过疏通文字、梳理结构、理解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思想,并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和自身体验,谈谈对作者思想的认识,可以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等问题展开交流。
3.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均衡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即下要“保底”而上不封顶。单元教学设计中要有一定的共性目标,如文言积累、语言推敲、写作量,这些共性指标必须完成。同时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多元性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生而有所选择,有所区别。同时通过合作分享,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4.要注重过程性设计,即引导学生怎么学,而不是教师怎么讲、讲什么就,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动态性地看待教学过程。以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招数”为抓手,贯穿教学内容,跨越难点,激活学生的阅读。比如《洛阳牡丹记》第三段是教学难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