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测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二上期半期考试卷(语文)<br>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br>
一、(18分,每小题3分)<br>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br>
A、青青子矜(jīn) 遏(è)制 干瘪(biě) 溯(shuò)源<br>
B、挥斥方遒(qiú) 罗绮(qǐ) 发酵(jiào) 枯槁(gǎo)<br>
C、百舸(gě)争流 倾圮(yǐ) 静谧(mì) 勇剽(piāo)<br>
D、淇水汤汤(shāng) 伶俜(pīng) 侘傺(jì) 矛戟(jǐ)<br>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r>
A、斑澜 鱼翔潜底 昏聩 瑕不掩瑜<br>
B、譬如 轻歌慢舞 溶解 优柔寡断<br>
C、拘偻 栩栩如生 苍莽 泣涕涟涟<br>
D、诡秘 峥嵘岁月 编纂 搔首踟蹰<br>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br>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br>
B、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br>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br>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br>
4、 列各句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r>
A、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r>
B、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的确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了。<br>
C、有些同学在写议论文的时,遇到理论的阐发便感到理屈词穷,无话可说。<br>
D、独俏寒枝的梅花曾经触动多少文人墨客审美心灵,吸引他们诗兴大发,吟风弄月。<br>
5、 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br>
A、《诗经》是我过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br>
B、“骚体”又称“楚辞体”,它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多用“兮”字。它得名于屈原的《离骚》。<br>
C、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爱这土地》是他目睹祖国大好河山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糟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的悲愤之作。<br>
D、普希金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其代表作有抒情诗《致大海》、《自由颂》、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br>
6、 读下面的一首诗歌。<br>
我遥望<br>
曾卓<br>
当我年轻的时候<br>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br>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br>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br>
<br>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br>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br>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br>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br>
<br>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r>
A、“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诗人把青年时代比作“故乡”这一比喻亲切、妥帖。其中诗人感慨往事依稀,年轻时的一些幻想如烟雾一般飘散,含有一种怀旧之情。<br>
B、诗中用“偶尔抬头”“遥望”“有时回头”几个简单的动作扫描人生,这既体现了语言的简洁、朴素之美,也表现出感情的平和、深沉之态。<br>
C、诗的前后两节都讲究了押韵的技巧,读起来音韵和谐自然。<br>
D、这首诗歌真实地抒写了一位老人饱经沧桑的心态,其中不免流露出消极伤感的色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