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二高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 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br>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r>
A、融汇贯通 鞭长莫及 病入膏肓 棉里藏针<br>
B、莫不关心 味同嚼蜡 暴珍天物 鳞次栉比<br>
C、奄奄一息 按部就班 老态龙钟 余音绕梁 <br>
D、万籁无声 众口烁金 恬不知耻 拾人牙惠<br>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r>
①富有政治性的文学作品并不始于今日,远在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中,近在西洋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中,都已 。<br>
②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是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没有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 ,才有看头。<br>
③我看那些美国人的意思,简直觉得做这样一个农夫,是一件莫大的幸事,大有 的感慨。<br>
④我们所处的原是千百年来人类传说中 的现实啊!<br>
A、屡见不鲜 层出不穷 梦寐以求 求之不得<br>
B、层出不穷 屡见不鲜 梦寐以求 求之不得 <br>
C、屡见不鲜 层出不穷 求之不得 梦寐以求<br>
D、层出不穷 屡见不鲜 求之不得 梦寐以求<br>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r>
A、 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情,对于我是不能忘怀的。<br>
B、 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br>
C、 一个人倘能尽其一生执着地以救世救民为己任,他便拥有一颗圣心了,而世间的凄风苦雨,正好磨砺和造就他那一颗圣心。<br>
D、 不久前,市政府为了让老百姓吃的肉放心,敦促市工商管理局颁布了对个体卖猪肉者进行定点屠宰,统一批发的新规定。<br>
4、下列成语、典故都和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有关,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br>
悬梁刺股 望帝啼鹃 举案齐眉 亢旱三年<br>
A、孙敬、苏秦 杜宇 孟光 东海孝妇<br>
B、邹衍、苏秦 苌弘 梁鸿 窦娥<br>
C、孙敬、苏武 杜宇 孟光 东海孝妇<br>
D、邹衍、苏武 燕惠王 梁鸿 孟光<br>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r>
A、“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一句用了借喻的手法。<br>
B、“碧云天,黄花地”脱化自苏轼的《苏幕遮》。<br>
C、《茶馆》《骆驼祥子》《月牙儿》《龙须沟》都是老舍的作品。<br>
D、《西厢记》的主人公是张君瑞、崔莺莺,《桃花扇》的主人公是侯方域、李香君。<br>
阅读下面一段对话,完成6-8题<br>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br>
鲁侍萍 哦。<br>
周朴园 你知道么?<br>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br>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br>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br>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br>
鲁侍萍 姓梅的?<br>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br>
鲁侍萍 不敢说。<br>
周朴园 哦。<br>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br>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br>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br>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br>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br>
周朴园 ( )哦!<br>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br>
周朴园 ( )哦。<br>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br>
周朴园 ( )你姓什么?<br>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br>
周朴园 ( )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br>
6、填入文中括号处交代人物动作、表情、服饰等的说明,依次正确的是<br>
A、苦痛 抬起头来 汗涔涔的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br>
B、汗涔涔的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 抬起头来 苦痛<br>
C、抬起头来 汗涔涔的 苦痛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br>
D、苦痛 汗涔涔的 抬起头来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br>
7、周朴园说“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和侍萍说“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两处的“忽然”,在传情达意上是否一样?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br>
A、 一样,都是表示对事情的发生事前还没有察觉,以致都感到意外。<br>
B、 一样,都是用来掩饰自己了解事件底细这一真相,把自己装扮成局外人。<br>
C、 不一样,虽然两人都是为表示不了解事件底细,但前者是有意推脱自己机的罪责,后者是为了掩饰自己。<br>
D、 不一样,前者用以逃脱罪责,后者是针锋相对,仍用原词,既有幽怨之意,又揭露了周的狠毒和狡猾,语含讽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