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教学目标<br>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br>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br>
二、难点、重点分析<br>
(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br>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br>
三、教学过程设计<br>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br>
(二)预习检查。<br>
(三)导入新课。<br>
七律 劝学<br>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br>
自古雄才多砥砺,从来纨绔少伟男。<br>
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br>
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豪士前。<br>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br>
(五)解题。<br>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br>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br>
(七)诵读第l段。<br>
1.诵读的准备。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br>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br>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br>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br>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br>
2.学生练习背诵。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后检查试背。<br>
3.文理分析。<br>
第一步:找观点<br>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br>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br>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br>
(八)诵读第2段。<br>
1.诵读的准备。<br>
2.学生练习背诵。<br>
3.文理分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