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学生的对话需求
- 资源简介:
约5820字。
如何唤醒学生的对话需求
浙江省富阳市场口中学 肖钢
[摘 要] “对话”是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堂的方式,更是学生走进生活的一种方式。然而,教学现实告诉我们,对话的流失已是语文课堂中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学要往纵深方向发展,必然要唤醒学生的对话需求……笔者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新课意义的揭示和认知结构的沟通三个层面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 键 词] 语文 唤醒 课堂 对话 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交流的审美活动。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王尚文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说,语文教学活动必然是也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必须实现向“对话型”的转变。
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的效果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对话的过程不能唤起学生的对话需求,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对话只是一种虚假的对话,是非常低效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表现形式如下:
(一)随意性对话
随意性对话广泛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这类对话徒具对话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而且表出很强的随意性。其表现样式颇多,如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或者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对答如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某一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班级内的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了这位同学对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却仍然还要去问:“他(她)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继续追问:“他(她)回答的好不好啊?”学生齐答:“好”。据统计高中每堂语文新授课,教师平均要提问20至30个问题。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能不承认,师生之间的对话十分的活跃,但若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够解决。这种随意性对话造成了课堂教学对话中诸多“空壳”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