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340字。
《寂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分析诗歌意境特点。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卞之琳的诗歌继承了传统诗歌中含蓄的特点,即重视“未言之意”“不尽之言于言外”。在阅读中,可借此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和诗人另一首《古镇的梦》作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诗人创作的特点。对诗人意象的撷取、意境的创造特点有一个认识。
[难点、重点分析]
一、意象特点的分析。
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寂寞”“寂寥”的内涵。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这两首诗。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细节。
引导题: 《寂寞》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
(2)死亡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
(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古镇的梦》
1.古镇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2.古镇上没有出现的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有何特点?
(以上问题,言之成理即可,主要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三、比较《寂寞》《古镇的梦》这两首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