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文言文教学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也谈文言文教学<br>
筠连中学 夏琼<br>
<br>
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初次接触人教社的高一文言读本,新鲜感还未过去就已感受到文言学习的疲惫、沉重。大段的文章、大段的背诵,每天的串讲、翻译,不少的学生开始在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不知所云”。<br>
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学生本身对文言文的某种畏惧心理和生疏感,更多的责任应是教者承担的。无论何种文章,一拿到手里无非是先讲作者生平,再讲时代背景,接着诵读,然后是疏通、翻译,最后提出背诵要求。因为作者是古代的,不熟悉,又是有名的,不讲不行;因为文章产生的时代与现代相距甚远,不讲也不行;因为文章的语言形式是文言与现代语言存在语音、语意、语法上的差别,不讲学生怎懂,不讲清字词句也不行。如此,所花的课时已有二三节,怎能再涉及其他。如此,文言文教学在诸多教者手中形成一个固有的程式。学生每天面对同一种程式,不生厌倦,那才是怪事。<br>
对文言教学进行重新定位思考、创造设计已迫在眉睫。围绕文言教学的手段、形式及成效已出现了诸多指导性文章。如蒋仲亿的《朗读和背诵》,史绍典的《谈诵读教学》,黄岳洲、陈本源的《怎样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等,这些文章都针对文言教学中的诵读的必要性、背诵的技巧、文言常识的学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具体实践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手段的运用教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拿背诵来说,要做到口熟,要学会利用支撑点,要掌握文章理路。要做到这三点则必须对文章反复诵读、理解、剖析,教者不讲清又恐怕学生掌握不了,背诵不了,势必又回到老的教学程式上,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依然处于被动吸收的地位。<br>
如此看来,唯一的出路在于打破常规,在于改革创新,在于能投学生所好,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