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测试(7)
 YCY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蹩进  憋闷  鱼鳖  跛躄 	B.玄妙  泫然  炫耀  眩晕
 	C.赚钱  撰述  篆刻  转动   	D.澄清  橙色  瞪眼  马蹬
 2.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众口烁金   纷至踏来   各行其事   题纲契领
 	B.路有饿莩   墨守陈规   力行节约   同仇敌忾
 	C.拾人牙惠   故伎重演   坚苦奋斗   融汇贯通
 	D.仗义直言   动辄得咎   甘之如怡   坐收鱼利
 3.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住宅的寒伧,墙壁的   ,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②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露出   的颜色。
 	③他到警察厅去,到各报馆去,悬赏   玛蒂尔德丢失的项链。
 	④他的一曲激越、高昂的独唱,成了这台晚会的   ,帷幕徐徐落下,观众仍不肯离去。
 	A.黯淡  羞赧  招寻  压轴戏
 	B.黑暗  羞愧  招领  压轴戏
 	C.黯淡  羞愧  招寻  压台戏
 	D.黑暗  羞赧  招领  压台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现代社会出现的一起又一起卖官鬻爵案,买官者的胆量和伎俩,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
    不及,令人叹为观止。
 	B.写作教学则由所谓模式、套路颐指气使,教师的职责似乎就是把学生往套子里赶,成
     为不折不扣的“套中人”。
 	C.何谓“教是为了不教”?对叶老这一耳熟能详的名言的理解,不少教育工作者是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
 	D.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刻画、场面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等一切传送审美情感的载
    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牵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我们抱着非常同情的心态搞了这
    次调查。
 	B.高考把辨析病句作为传统题型,正是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一
    个强调性措施。
 	C.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达到近40%以上,
     比所有粮食都高。
 	D.中学生作文水平需要有贴切、规范的文章作引导,但教材中的选文包括一些大家的文
     章,写起来是不拘一格的。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
     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B.“应该给你的朋友写信,”他说:“说你把项链的搭钩弄坏了,正在修理。这样,我们
     才有周转的时间。”
 	C.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
 	D.陈奂生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
    了。”
 7.下面语段画了横线的甲、乙两处,依次序填入的语句是		(  )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甲,乙。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忽忽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①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巧     	②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
 	③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     	④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序,文体的一种,著作或书名前面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
     推一人作序,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韩愈,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他的抒情文中
     的《祭十二郎文》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C.鲁迅于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