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案例
 琼海市华侨中学 吴荣
 教材分析: 
   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进行了论述,并运用记叙抒情,叙述逝世情形,表达哀悼崇敬。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特点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所体现。 
   教学目标: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悼词的文体特点,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理清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时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论。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长句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教法设想: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以理解关键词、解剖长句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简介背景,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这篇悼词是谁在何时何地发表的? 
   (2) 教师作完整介绍: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三、简介悼词的文体知识 (出示投影):    
                  开头:介绍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等          
       悼词(对逝者表示哀悼的话)  主体:叙述逝者经历.产要成就、贡献 
                  结尾: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    
   四、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 
   (1) 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概述大意。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不幸逝世(第1段 );贡献地位(第2至8段 );深远影响(第9段 ) 
   (3) 在(1)、(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 
   全文9 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