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惠安县中学生作文现场竞赛题目(高中组)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5/19 0:06: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550字。

  2011年惠安县中学生作文现场竞赛题目(高中组)
  最近,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凡是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以上,约为前者的40倍之多。
  通过进一步研究,苏力贝克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壤后的数小时内,如果完全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苏力贝克的研究发现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受到怎样的启发?请整体感知以上素材,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优卷一
  照亮初生的希望
  纪伯伦有言:“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希望。”年轻的孩子就像那在土壤下希望的种子,代表了每一个家、每一国的明天。
  有的种子,在黑暗冰冷之中夭折;有的种子,则在光与热中破土而出。由此而知,外界的环境对孩子们而言的重要性,甚至改变了孩子的一生。
  海伦•凯勒在她的自传中说:“我的未来,是莎利文老师指给我的方向,是她让我知道什么是光、什么是爱。”这是一个永远在黑夜前行的孩子,而莎利文老师则用无限广褒的关爱扶着小海伦的手,点亮了一个孩子关于明天的希望。“莎利文老师在我手心写了‘爱’”海伦说。就像在暴风中孤单的小舟,需要关爱为小舟们保驾护航。
  初生的希望,他们对于这个复杂的世界一无所知,只带着孩子般纯真的目光,温热的小手去触碰一切或冰冷或炽热的物体。当他们遇见了光,他们便能在光热之中欢笑地、自由地生长;但,如果他们遇见的……
  点评:
  文章开头用纪伯伦的引言,把孩子喻为“土壤下希望的种子”。由材料中“有的种子,在黑暗冰冷之中夭折;有的种子,则在光与热中破土而出”之语意,作者引申出“外界的环境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全文思路清晰,构思严密。先详写了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充满爱的指导下健康成长,再以希望工程中“大眼睛女孩”、 “最美乡村女教师”让觉迟、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三个略例再一次强化观点,接着反面举例“校车事件”造成“希望种子”夭折的惨痛教训,论证中详略结合得当,正反对比鲜明。结尾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为他们创造爱的环境,让他们在爱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全文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文章不足之处在于开掘不够深入,对所举事例,没有深入挖掘并归纳“阳光”(关爱)的价值(内蕴)。《欧也妮•葛朗台》的事例点评未能紧密扣住观点。最后一句可表述为“夏尔在世俗的影响,人心的蛊惑下,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商人。一个成年人尚且抵制不了恶劣的外在环境对他的影响,更何况是一个个懵懂的孩子”?
  升格提示:叙例(四个略例)后,增写一段文字,析例,以揭示“阳光”(关爱)内蕴,点明为什么“阳光”(关爱)是“照亮初生的希望”。(庄小敏老师)
  优卷二
  需要“被成长”
  杜拉斯的《情人》里,男人对女人说:“比起你早年的美貌,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容颜。”安逸的生活造就的不是美人,只有在现世的飞沙走石里,我们才能被摧残,被刺激,最终,安心地等待“被成长”。
  “在群山环绕的腐朽的山洞里,在淡淡的月光下,野草在歌唱”,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写过一本《野草在歌唱》,她书中的野草们,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却有着欲灭还生的无尽生机。苏里贝克的野草发芽实验亦验证了“无光线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