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缜密 嗔怒 镇定 瞋目而视
B.阽危 玷污 沾染 拈轻怕重
C.氤氲 蕴含 揾泪 不瘟不火
D.瞅着 揪心 愀然 啾啾鸟鸣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简捷 简洁生动 颜色 察言观色 根深才能叶茂
B.徇情 殉情枉法 势必 事必躬亲 八字没一撇
C.降服 降龙伏虎 行销 形销骨立 出头椽子先烂
D.权益 权宜之计 桃园 世外桃源 百密总有一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河南宛西制药厂在________六味地黄丸古方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地黄类丸药。
②林元秀觉得跟眼前这位书记讲话好像自己的心眼不够用。在脑子里多年________不用的知识正吃力地被唤醒。
③中国杂技演员精湛的演技和高超的________,博得了场上观众的热烈掌声。
④科学是美丽的,但在琳达·威廉斯的眼里,科学诗________美丽,因为它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
A.习用 放弃 工夫 越发
B.袭用 弃置 功夫 更加
C.袭用 放弃 功夫 更加
D.习用 弃置 工夫 越发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谢灵运的诗清新俊逸,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
B.“这题实在错得冤枉!”他恨得跺了一下脚说,“下次再也不能‘大意失荆州’了。”
C.你这只是管见所及,怎么能代表大家的意见呢?
D.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应该说,那些水平优越,文笔优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
B.事实反复证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因素。
C.那些曾令我迷醉的一些作品已离我远去了,那些浅薄的东西,虽然被投机者哗众取宠,被芸芸众生人云亦云,却为我不再受惑和所骗。
D.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国内外同行大加赞赏,共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
6.下面句子中标点运用有错的一句是( )
A.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B.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英国汉默顿编著,何宁翻译,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C.迈进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D.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汇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实验时发现,在每次实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进行了多次地下核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有些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又对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的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或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时,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核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