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br>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br>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br>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br>
【教学重点、难点】<br>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br>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br>
【教学设想】<br>
用《秋天的怀念》导入课文的教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br>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br>
【教学步骤】<br>
导入: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便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自己的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和人生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以取得的高度。读他的书,读他这个人,是令人无限感动的一件事。<br>
史铁生(1951~ ),人生经历比较简单,其内涵却极为丰富。他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69年18岁去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这对他简直是致命的打击,他是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切的理想,一切的前途都化为泡影,当时就是不想活了,几度盼念死神,幸得亲友爱护备致,又有卓别林大师指点迷津,方才活了下来。“卓别林”在电影《城市之光》中救起一个要自杀的少女时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你着什么急呀?”这句话史铁生一生都忘不了。他想,既然如此,不妨活下去试试。<br>
他是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才转向写作的。我们可以想像到其中的艰辛。1983年他因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一举成名。这篇小说写的是记忆中插队的故事。<br>
史铁生的作品,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还有《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中篇小说《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答自己问》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法等语种,在国外出版。<br>
史铁生是用生命来写作的。除了小说,他的散文更有巨大的感人的力量,许多人谈到他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