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6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3/16 19:06:4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7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080字。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