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实录1
- 资源简介:
约5340字。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实录
河北省平山县外国语中学 梁丽英
一、导入新课:
(投影:“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背景为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梁思成雕像。)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1948年冬天,解放战争前夕,解放军重兵包围了北京城。一日,清华园的一位学者家里来了位不速之客。来人说,他是受解放军围城部队派遣来请先生在北京地图上标出著名古迹。后来,这张地图被挂在了毛泽东西柏坡平津战役指挥所的墙壁上,他命令围城部队“不准炮轰这些建筑”。这个做标记的人,就是梁思成。
(请用学们翻开课本,看目录旁的插图:图中戴着眼镜,手捧资料的学者就是梁思成。)
1950年2月,梁思成与另外一位著名建筑家陈占祥提出,在旧北平城西侧新建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心脏,用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然而,刚刚从封建帝王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人们恨不得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事物都捏的粉碎。最终,他的奔走呼号也没能使北京旧城摆脱被大肆拆除的命运。
梁思成先生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悠久而辉煌的建筑艺术,是一份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根据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科普类文章吗?
生:大部分学生坦诚地回答“不喜欢”。
师:为什么不喜欢呢?
生:看不懂。
生:专业术语太多了,让人头晕。
生:理不清思路。
师:是这样吗?(指着幻灯片:一个人靠在大大的问号前思考问题,另一个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地坐在地上。)
生:(笑,齐声)是!
师:是啊。遥远的科学术语、陌生的科学道理常常让我们陷入重围,难以理清文章思路。如此又怎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呢?
这节课,我就是为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而来的。
老师将通过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建筑图片将带领大家进行一场建筑学游历,让文章中的建筑术语立体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把“金钥匙”,帮大家迅速抓住要点,打开文章的思维之门;此外,我们将通过强大的团队合作来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幻灯片:目标与方法:1、美轮美奂的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语立体鲜活起来。2、一把“金钥匙”——抓住要点,打开思路,3、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三、阅读文本,筛选整合,理清思路。
师:现在我就把这把“金钥匙”交给同学们。
(幻灯片:文字——“点击关键词”。插图——“一把金钥匙”)
师:所谓“关键词”,是指文章的核心信息,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或短语。找准了关键词,就等于启动了理解文章的引擎。(板书:点击关键词)
师:俗话说“看书看皮儿,读文读题儿。”让我们先来看——
生:题目(教师板书:关注题目)
师: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是——
生:有的说是“中国建筑”,有的说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