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诗词在创作上的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 刘蔷
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必须具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而作家展现他的观点立场的意图也应该是明确清晰的。有了明确的主题和动机,作者然后设置结构框架,安排故事情节,让故事按预定的轨迹发展。人物群像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是作家苦心经营,精心刻画的目标。此外塑造出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决定小说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要使人物生动活脱,栩栩如生,作家必须利用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来刻画描摹,渲染烘托。以上所述,在一般的小说中,主要是以叙事体来完成。不过由于历史发展的因素,中国古典小说自唐朝传奇以来,就走上散韵夹杂的道路。叙事体虽是小说主要的文体,但小说家们也利用大量的诗词曲赋,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为小说服务。而这种情况发展至《红楼梦》已达顶峰。我们一再强调《红楼梦》的两百多首诗词和过去的古典长篇小说中的诗词有所不同,是小说中的有机构成和不可分割的部分。《红楼梦》的诗词在创作上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在此,我们从主题思想、创作意图、构架情节、塑造形象、预示结局、营造氛围和体现风格六个方面,说明它们在创作上的作用。必须说明的是,同一首诗词可能具有两种或以上的作用,这里只指出其中的主要作用。
(一)突显作品主题和思想
有些红学家认为甄士隐的《好了歌》(第一回)和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解注》(第一回)是《红楼梦》的主题歌,它们确实有点题的意义存在。它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概括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好了歌》分为四段,分别嘲讽人们摆脱不了功名、金银、娇妻与儿孙的纠缠。《好了歌解注》则进一步具体阐释这四种人们无法挣脱的枷锁。“陋室空堂”至“绿纱今又在蓬窗上”为第一段,指功名;第二段从“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至“今宵红销帐底卧鸳鸯”指娇妻;“金满箱、银满箱”起,至“那知自己归来丧”为第三段,指金银;第四段从“训有方”至结尾,指儿孙。由于这两首诗是点题之笔,甲戍本《石头记》中,脂砚斋又加入自己的诠释。“功名升黜无时,强守苦争,喜惧不了”为第一段;“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是第二段;第三段为“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最后一段是“儿女死后无恁,生前空为筹画计算,痴心不了”。综合三人的说法,《红楼梦》的主题无非是,以荣宁二府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败落;四大家族儿孙们的升沉得失,富贵荣华的烟消云散以及宝、黛、钗爱情纠葛的悲剧。实际上它们是为封建统治社会敲起了丧钟。奏起了挽歌。
《红楼梦》十二支曲(第五回)中说明写作《红楼梦》缘起的引子为这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拉开了舞台的帷幕,而高度概括封建末世瓦解的尾声《飞鸟各投林》,又为之卸下了帷幕,就在这启幕和卸幕当中,金陵十二钗串演了他(她)们的沉浮得失,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在此,这个引子和尾声突显了《红楼梦》悲金悼玉的主题。此外,顺口溜《护官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