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与虚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与虚
时下,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人们常提这样的口号,提高教学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为些,课堂必须加大容量,加高密度加快节奏。这种提法本身并没有错,但在理解上,常失之偏颇,如在具体实施时,从"量"的角度考虑较多。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讲效益首先要求规律。列宁说:"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 看来仿佛依然向同一个方向前进的一小步 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怎么改,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条原则须遵循。在授课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以下几种辩证关系 借用文艺上常用的术语,姑总称为实与虚的关系。
一、张与弛。
常有这种情况,老师上课滔滔不绝,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下课铃响,还要一拖再拖,其间不留一点空隙,至于作业,全部留课外做。这样,学生课上不停地听记,不停地思考,脑子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课后疲惫不堪,连下一堂课也打不起精神。久而久之,就对这位老师的上课产生厌倦情绪。
我们知道,学生接受信息有一个时间限度,记忆的弦不能一直绷得过紧,必须张弛结合,疏密相继。据说,导演拍片,除有镜头限制外,还要求达到一定量的兴奋点,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观众太紧张, 承受不了;少了又显得松散,吸不住人)。教师上课也应如此,授课要在"质"上取胜,应瞻前顾后,考虑实际,让学生在比较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充分调动积累,有效思考,并接收信息,完成目标。
二、满与白。
课堂教学45分钟的"满",应是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课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保持一定密度容量,而并不是简单地指时间上的不留间隙,不留余地。事实上,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做到满白相继。"白",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满"的补充和延续。对联讲"天地",书法讲"布白",恐怕与是这个道理。试想一下,一幅字画,如果弄得满满的,中间和四边没有空白,欣赏会舒服吗?
记得有一个画了一幅《天地悠悠》的画,画幅有门窗一样大,四面都是空白,中间只有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奋力向上爬行。观者初看,不甚了了,但细细斟酌,领悟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处在天地间十分渺小,要想有所作为,取得进步,只有像蜘蛛一样不断登攀(据说蜘蛛行动常是直线向上爬行)。画面留给人的思索是深刻的,很富有哲理的。站在画前,会使人少了那一分机巧之心、逐利之心。就技法而言,应该说,这位画师是深知"空白"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