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301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诗人艾青的文史常识。
b)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2、技能目标:
a)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b)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
c)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
a)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b)树立“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杜绝当下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教学重点
读出作者用四幅画面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难点
借助朗读、图示与想象画面,激发学生认同“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
教学课时
1课时
背景知识
1、关于作者——诗人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因为“胡风”事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
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突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文章脉络
全诗12节:
第1、2节交待了贯穿全诗的总背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风凛冽。
第3、4节描绘了“马夫苦行”这幅画面,诗人不但见证痛苦,还感同身受,亲自经历。
第5节第一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6、7节描绘了“若妻失护”、“老母流离”两幅画面。
第8节第二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9节描绘了“耕者乞援”这幅画面。
第10节总结中国的苦难。
第11节第三次复现诗歌背景,与第1节构成回环。
第12节直接展现了诗人一片赤子情怀。
教学方法
作为一首饱含深情与忧思的诗作,深情地朗读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应安排足够时间进行朗读,全班应该先散读、再齐读,最后由男生小组读。
本诗情真意切,尤其是诗人着力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