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的思维与表达
(一)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开始写作。1924年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二)课文简析
课文《端午日》节选自《边城》第一章,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的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文章表现着作者思维的三个阶段,文章也就分为三个层次:端阳节是农村习俗中的一件大事;其中,龙舟比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龙舟比赛结束后的追鸭子活动,也是端阳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端午节”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端午的来历,一说与纪念楚大夫屈原有关,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氏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他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扔至水中献给图腾神,一面自己吃。最后还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挂艾和菖薄、彩丝系臂、斗百草,躲“午”,驱“五毒”等。
赛龙舟、吃粽子,这个中华民族过端阳的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把这一天定为“龙”的节日,对中国人有多大的意义,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