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3
- 资源简介:
约5150字。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师:谁来谈谈你了解的孟子?
生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他有个故事叫做“孟母三迁”,讲的是第一次孟子家住在一个埋葬死人的地方,孟子天天学习哭死人。她母亲看到这样不行,就搬家了,第二次搬到了一个菜市场,但是孟子每天学习怎么卖菜,于是他母亲第三次搬家,搬到了学校旁边。我觉得孟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帮助和教育。
师:还谈了自己的看法,继续。
生1:还有就是孟子的主要观点是王道和仁政,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师:你把孟子都说完了,我就没得说了。
(生笑)
师:本文的两个主人公是谁?
生齐:梁惠王和孟子。
师:其实孟子和梁惠王是老朋友了,不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不有一次,梁惠王问孟子说:老头啊,谈点治国之道吧。孟子不急不慢地说:请问大王,用木棍子杀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什么不同呀。孟子又说,那么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又说,也没什么不同呀。孟子就说,现在大王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可是民间有人饿死,野兽吃人尚且百姓要恨之入骨,现在当官的人像野兽一样吃人,他们还会把你们当成父母官吗?孟子就是这样,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机会阐述自己: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今天,梁惠王又遇到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们看看孟子是怎么千方百计抓住机会来把话题引到王道的主张上来的,这是个有趣的探索过程。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课文。
学生齐读
师:困扰梁惠王的是什么问题?
生2:他觉得他用心了,他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发现自己国家的百姓却没有更多,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
师:用课文里的一句话说就是——
生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师:他认为自己国家的百姓就应该比邻国多,邻国的百姓就应该比自己少。这就奇怪了,凭什么呢?
生2:因为他觉得自己用心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他用心了?
生2:寡人之于国也,用心焉耳矣;还有,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师: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语气词,这里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思考,议论纷纷。
师:要读出梁惠王付出了,尽心了,却得不到回报的什么之情?
生大多:失望
师:失望就很不错,不过老师这里有个词你看看是不是更好——委屈。不过那是你们的智慧,失望已经够了。
(生笑)
师:他是怎样用心的?
生3:比如,黄河以北闹荒灾,他就把那里的百姓移到了黄河以东,再把黄河以东的粮食移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闹荒灾也这样。
师:所以梁惠王觉得很委屈是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