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故乡的榕树》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故乡的榕树》教案
学习目标:
1. 体会作者借“榕树”所抒发的浓浓的乡思、乡恋;
2. 借鉴回忆性散文“寄情于物”的写法。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浪先生的一篇散文——《故乡的榕树》。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榕树),但这榕树不是植物园中的,而是“故乡”的榕树。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出作者黄河浪先生很可能是一位远在异乡的游子,这样的角色身份就影响了他在写作时不可能仅仅就榕树写榕树,而要借榕树写到故乡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乡愁。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那么在本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先来看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二、 研习新课
(一) 快读课文,思考:
1. 引起作者思乡之情的触发点是什么?(用榕树叶制成的哨笛)
2. 作者写了榕树下的哪些事?
事:划船
烧纸钱
治癣
折树枝
乘凉
度夏夜
(二) 朗读课文,思考:
1. 作者借写榕树下的事写到了哪些人?
人:伙伴
女人
母亲
农人
2. 作者回忆这些人,抒发了什么情?这些情感具有什么特点?
情:伙伴——天真无邪的友情
女人、母亲——细腻深厚的亲情
农人——淳朴、悠闲的乡情
作者叙述了许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细腻的亲情、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榕树,成了作者回忆友情、亲情、乡情的载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寄情于物。
(三) 分析“寄情于物”的作用
教师朗读,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片写榕树的文章。从形式(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