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对比手法浅论
- 资源简介:
约5600个字。
《琵琶记》对比手法浅论
摘要:元末著名戏剧家高则诚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曲之首”,并为南戏演变为明清传奇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流传至今。本文将试从其匠心独运的对比艺术入手赏析,剖析《琵琶记》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琵琶记》对比浅论
元末高则诚的《琵琶记》是中国戏剧史上影响最大的杰作之一。高则诚(约1306——1359年)名明,温州瑞安人。其创作的《琵琶记》与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提并论,被视为南、北剧的代表作。“《琵琶记》的诞生,振兴了一度因北曲杂剧南移而衰落的南戏,使其走向成熟与完善,并为南戏逐步发展到明清传奇奠定了基础。因此,它被明人尊崇为‘南曲之祖’、‘传奇之祖’。”[1]
《琵琶记》教化世人的写作主旨、高雅的文人风格、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深远的影响都与其鬼斧神工的对比艺术密不可分。
恩格斯在论述德国画家许纳尔画的反映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悲惨生活的一幅画时,曾经明确指出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异常有力地把冷酷的富有和绝望的贫困作了鲜明的对比”。并收到了比一百本小册子宣传效果大的多的艺术效果。恩格斯认为,典型化的对比手法,不仅适用于绘画,而且适用于各种文学艺术。
恩格斯的这一见解在《琵琶记》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一、人物思想性格形成了对比
《琵琶记》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不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巧妙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主角赵五娘和蔡伯喈在思想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诚然,他们身上有共性的特征:都希望能赡养父母,一家团聚过着和睦的日子。但是他们在对待科举和仕宦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处于尖锐的对立地位。赵五娘没有夫荣妻贵的世俗想法,她不赞成丈夫的赴试和为官,这在古代“夫为妻纲”的礼教社会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