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课堂实录1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胡同文化》关于语言特色的理解、文化比较辩论教学的
 课堂实录
 时间:2003年11月26日上午第一、二节
 班级:广州市第47中学高一(11)班
 地点:教学北楼203室
 执教:何国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读《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觉得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众生:(沉默)
 师:我们读一段感受一下,好不?请大家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有什么感觉?
 生:有,感到语言朴实、亲切,老头子与老婆婆床上对话的方位词特有趣味。
 师:同学们,这样朴实的语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大家在写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写,总认为,作文的语言是很“高雅”的。是的,作文“行动”本身就是高雅的,但它的“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作文的内容都是生活化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本文没有写“惊天动地的事”,文章中两老头子床上的话都写了,这样看来,“写作文就是 ” 。
 生:(齐声)写生活。
 师:我昨天给大家发了一篇阅读的文章,叫做《汪曾祺……》。
 生:(齐声)《……唤起青年对语言的热爱》。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也希望唤起同学们的对语文的——。
 生:(齐声)热爱!
 师:也希望唤起大家对语文老师的——
 生:(齐声)热爱!
 师:(笑)我没有这么说哦!
 生:(齐声)笑。
 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文章中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特点,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人的特点。我们班有五个组。看哪一个组能够比较好地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特色。过一会儿,你们推出一个代表你们组水平的同学发表看法。你们需要几分钟时间?
 生:三分钟。
 师:三分钟够了吗?好吧,现在开始。
 生:(读书,讨论)。
 师:三分钟时间到了,可以了吗?
 生:不可以。
 师:噢?还需要延长时间吗?
 生:需要。
 师:我就估摸着,三分钟时间你们搞不掂。再延长2分钟好吗?
 生:好。
 师:就再加2分钟时间吧,请继续。
 生:(读书,热烈讨论)。
 师:时间到了,再不给你们时间了。研究出的水平就是你们的水平了噢,哪一个先来发言?
 生:(指第5组)从那一组开始?
 师:为什么?
 生:我们讲“风格”,所以让他们开始。(众生笑)
 师:你们要这样的“风格”还是要讲“人格”?(笑)
 生:我们要“风采”。
 师:好!哪一个组先表现“风采”?
 生:我先来(很多学生举手)。
 师:好,第2组,第4组,第3组。只有你二个组了,你们要抽签,还是讲“风格”?
 生:(第5组举手)
 师:(指第5组)好,就你们组先来。
 生:我觉得74页上写到《八月骄阳》里“文化革命”的一段对话很有意味,表现北京人不管闲事,其中“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还有下面的句子“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表现了北京市民的“忍”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