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诗之石,攻作文之玉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借古诗之石 攻作文之玉
浙江省嵊州一中吴君英 邮编312400
写作文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是一件难事,但写好作文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则绝非易事。许多学生作文时常常面临两大困惑:一是面对话题无话可说,一是笔头生涩词不达意。前者是因为对生活缺乏感悟;后者是由于驾驭语言的能力欠强、掌握的写作技巧欠多。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不妨从诵读古诗词入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古诗词对于提高作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首先,读古诗能养作文之气(即贯穿于文中的或喜或悲、或怒或怨、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哀婉的文气)。文章有了文气才会变得灵动而有生气。养气的关键是培养灵敏的感悟能力,而感悟能力的强弱又与情感的细腻、丰富与否密切相关。中学生的生活紧张而单调,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度过的,很少有机会去亲近自然、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久而久之,难免导致“情感沙化”:面对草木的凋零、复苏,再也感受不到其灵魂深处的顽强;面对父母的皱纹、白发,再也体会不到他们慈爱笑容后面的艰辛;面对弱者的呼号求助,再也不会涌起伸一把援手的冲动,……内心苍白,情感几近麻木,怎么能从万物众生中得到启示呢?又拿什么去写鲜活的文章呢?面对话题只能无话可说。诵读古诗词能充实我们的内心、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唤醒我们和世界万物的对话能力,提高我们的感悟灵敏度。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青松、明月、清泉,能洗涤我们的灵魂,使之如秋水般明净;那翠竹、清莲、渔舟,能驱赶逐利之心,使我们返璞归真。读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那灯下飞针走线的母亲,会勾起我们的寸草报春之心,使母亲头上的白发、脸上的皱纹时时凸现在我们心头。还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使我们懂得什么是关注民生;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坚贞;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面对重重阻力时的自信。……读读古诗词中的忧国忧民,心灵便不会狭窄得只容得下自己;想想古诗词中的喜怒哀乐,情感世界便不会再单调冷漠。心中有情,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文气流诸笔端,更不用愁“无米下锅”了。
其次,诵读古诗词可以在正确运用语言和丰富写作技巧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文章要借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文字运用得恰当,思想感情才能表达得正确、清楚。语言运用恰到好处的佳作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的碧草透出勃勃生机,黄鹂的啼鸣悦耳动听。鲜亮的色彩、清脆的鸟音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作者似乎想向我们传达一种喜悦之情。然一个“自”,一个“空”,却把碧草、鸟音构筑起来的喜气一扫而空。“自”,自己、独自;“空”,白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