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 资源简介:
共27题,约6660字。
11 过秦论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解析:此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我们初步了解作者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贾谊 言秦之过(或指出秦的过失)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崤函(xiáo) 囊括(ɡuā) 拱手(ɡǒnɡ) 要害(yào)
B.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鞭笞(chī)
C.藩篱(fān) 锋镝(zhé) 劲弩(nǔ) 瓮牖(yǒu)
D.墨翟(dí) 行伍(hánɡ) 万乘(chénɡ) 作难(nàn)
解析:该题意在要求我们掌握课文中易误读字的正确读音,以便准确地诵读课文。A项中“括”应读作“kuò”,C项中“镝”应读作“dí”,D项中“乘”应读作“shènɡ”。
答案:B
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3)东割膏腴之地( ) (4)蒙故业,因遗策( )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6)逡巡而不敢进( )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8)将数百之众( )
(9)蹑足行伍之间( ) (10)揭竿为旗( )
解析:该题是为了引导我们阅读课文,疏通词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
(2)两手相抱,形容毫不费力。
(3)肥沃。
(4)承接,继承。
(5)吝惜。
(6)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7)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
(8)率领。
(9)用脚踏地,这里有“出身于……”的意思。
(10)举。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意在让我们了解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要能联系上下文语境作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1)古义:一般人。今义:中介人。(2)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
解析:该题意在引发我们去阅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孝公以来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不施仁义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对比,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人心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
解析:A项“没”通“殁”;B项“倔”通“崛”;D项“有”通“又”。
答案:C
2.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