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的前奏:写出原初感悟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探究性阅读的前奏:写出原初感悟
江苏省海安县隆政中学 胡国林 邮编:226613
阅读也是研究,而研究是最个性化的事情。所以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没有感受,任何观点都是苍白的;没有具体的感悟,阅读研究只能是肤浅的;没有形成书面的感悟文字,探究性阅读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自由联想想象,捕捉个体对作品的原初感悟,把“快意如闪电欲喷”的快乐体验用笔写下来,为研究学习铺路奠基,使之成为探究性学习的有力前奏。
一、阅读规律
阅读是自主的行为。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看,学生的基础、速度、方式、个性潜质不同,可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以及成果的展现形式。他人的分析代替不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不要介入学习研究状态,不要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求学生统解、甚解,而应该尊重感悟的个性,赋予学生民主权利,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以最大程度个性化的方式,接触语文材料,掌握语文规律,积累个人体验,促其创造、自由发展。写出原初感悟就是最大的自主学习。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从接受理论看,读者是创造力量,是文本意义的积极生成者和最后完成者。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和作品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意义在被读悟前是潜在的存在,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有“朦胧性”:“古人之言,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融合了他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打上了鲜明的个性印痕。自由抒写感悟,构建了与文本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写出个性的激越敏感的原初感悟,这是最切实的对话途径。
阅读的理想状态是自由对话。阅读就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要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场和自由度,让学生无功利地接近文本,自由地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思想感情世界。学生的感悟受其知识、阅历、世界观的影响,可能肤浅、不全面,但决非不着边际,言不及义。写出原初感悟,就是最好的自由对话形式。
二、说后再写
当今流行的探究性阅读模式:说后再写。这种模式为:自学课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解答评选--深度自学。这是以问题为核心、以口头讨论为方式的教学。这种模式,使所有学生获得了共同的认识,但在写感悟评论时,却基本上是“千人一面”,缺少充沛的感情、飞扬的文采。我想,这是把馒头嚼碎没有味道的缘故。
其一,讨论在先,形成了思维定势,限制了思维,束缚了思想。有了既定认识,学生的思维就绑上了沉甸甸的重负;情感的翅膀被打湿了,怎么能飞起来?学生的读写活动缺乏挑战性、开放性,创造的空间变小了。学生的灵感火花可能因此熄灭,多么可惜!
其二,讨论破坏了阅读的原初整体认知。讨论总是把好好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我们要组织讨论,必然需要设计层次性、逻辑性很强的问题,步步诱导,渐入佳境。在烦琐的讨论发言中,学生的认识细致深入了,但原初的灵感被一点点蚕食而逐渐黯淡了。即使是开放性很强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在组织解答时,也需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思维同样难以避免被“格式化”、“程序化”的命运。
其三,讨论难以使思考深入,从而获得深层次的认知。“说的不如写的”。 在表情达意上,口头语言比起书面表达来,往往更加“言不尽意”。因此,无论课堂讨论气氛有多么热烈,也往往只有少数学生的认识是独到而深刻的。相反,直接进入写的状态,每个学生都有独到的认识,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