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文章的眼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有人打比方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给文章命题,就是点亮文章的眼睛,既然是给点文章眼睛,自然是写文章的基本功之一。怎样点亮文章的眼睛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主旨概括法。唐弢曾写过创作漫谈的系列文章,其中有一篇讲当了作家仍要锤炼语言。《作家要锤炼语言》这个题目就是对上述内容的皮肉抽筋。茅盾的文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标题就是提取了文章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而成的。
二、切取人事法。何为的《山乡的渡船老人》、《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魏巍的《我的老师》,都是以人为题,它们形象鲜明,可感可见。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韩少华的《寻春篇》,刘再复的《读沧海》,陆蠡的《囚绿记》,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张洁的《挖荠菜》均以事为题,它们中心明确,内容显豁。还有以物为题的,如《机器人》、《记一辆纺车》。也有以景色为题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钟敬文的《西湖的雪景》。有的题目饱含浓烈的感情,读来令人或喜或悲或怒或乐不能自禁,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斯大林的《悼列宁》、茅盾的《白杨礼赞》等。
三、点化诗文典故法。先看以古诗词句子和熟语为标题的例子:《劝君惜取少年时》,引用的是唐人杜秋娘《金缕曲》中的诗句;《疲马恋旧秣 羁鸟思故栖》,引用的是唐人孟郊的诗句;《千里共婵娟》是回忆散文,题目引用了宋人苏轼的《明妃曲》词句;《南国先生传》和《今人之心岂能古》,前者引用了“滥竽充数”的成语典故,后者暗含“人心不古”的俗语。这类题目,经典性与文学性兼备,高雅和通俗各得其宜。
以他人言论为标题,或是错误观点,或是正确的主张和结论,或把它作为议论的基点,或作为评论的核心,或作为辩论的靶子。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引用了悲观主义者的论调;章炳元的《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引用的是怀特黑德的名言。又如一篇文学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荷花淀〉语言赏析》,大标题是引清人王国维语,它表示了该评论的主题。
四、采用观点和结论法。高占祥的思想评论《当说必说》和邓拓的杂文《学问不可穿凿》,针对当前学术界的坏作风,提倡要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可算是结论。这类标题,观点突出,论断鲜明,很有力感。
五、叙述原因法。有的标题回答了文中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或目的,这样安设文章标题,为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提供了契机。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六、表示时间和地点法。徐刚的《秋天》、叶圣陶的《夜》和李大钊的《今》等,都是以节令和时间为提的;周立波的《娘子关前》、俞平伯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怀河》、老舍的《茶馆》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就是以地点入题的。这种题目的文章,行文便于以时间的变化或空间转换的顺序铺陈人事或景物,条理分明,脉络请楚。
七、文体标志标示法。为了突出文体特点,表示命意和材料的来源,人门往往采用标志性的字眼,如《腊梅小赋》、《回忆母亲》、《菜园小计》、《〈指南录〉后序》和《物种起源导言》等,都有标志文章体裁的词语。《从┄┄说开去》、《读〈北京的色彩〉有感》、《评〈落叶〉》、《与××同志商榷》等,这些加点的词,其作用主要是表示文章命题的来源及与原材料的关系。《一知半解反谈》、《“靠山吃山”别议》、《失足未必千古恨》,题目中加点的字昭示立意及表述的特点——反弹琵琶,逆向思维。
八、运用修辞法。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把总统林肯比喻为船长,很是新颖;巍巍的《路标》,由本义的路标双关人生的路标;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具有反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