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3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亭台楼阁、陋室玉宇往往是古人的描写对象,我们所熟知的这方面的诗文有哪些?
《醉翁亭记》名句------
《登幽洲台歌》名句-----
《岳阳楼记》名句------
写自己的小屋则有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齐背)
这些诗文里作者往往描摹出了两个世界:现实的和精神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看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文字来表现自已的两个世界的。
二.解题
“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领会要点
第一部分:(①-⑧)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层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一层:( ①-③)写小屋和山的关系(远观)全景
第二层:(④-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近看)
第三层:(⑧)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仰望远观)
第二部分:(⑨-⑩)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第一层:(9-10)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第二层:(11-12)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第三层:(13-14)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
第四层:(15-18)写夜晚小屋的情景,点明题意
四、课文赏析
1.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美人、妩媚)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说明山坡平缓,地势平和。具体的事物赋予色泽、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国画的技法:说明小屋美、力度)
④比喻:---
⑤如果从观察点来看,这些内容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的?(远处。--远观全景。)
再看一下刚才说到的那个比喻有什么特点?(一个本体---多个喻体)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