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3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我与地坛
教学设想: 本文作为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处于阅读训练序列的最后一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
本文写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第二部分则写了永恒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追思、理解。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态度的理解。从侧重点上看:第一部分重在写“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重“感情”的意义。同时对感情的理解又回答了作者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怎样活“的问题,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从以上考虑,教学目的的设计上,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重“感悟”,将“情感熏陶”作为借鉴的内容之一。
教学模式:学文——悟道——借鉴——创造(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课时:一课时 课型:感悟鉴赏课
教学目标:1 解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 导入:以贝多芬导入。
二 作者简介:略
三 明确目标:1 解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 品味语言。
四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第一部分:古园风景及作者地
2 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五 分析评价第一部分。
1 作者“跑”到地坛思考了什么问题? 为何生,怎样活?
2 地坛使他的感情变化如何?分析我与地坛的关系?
绝望——希望。 亲近——喜爱——皈依 颓废——豁达——顽强
地坛——精神家园
3 读完本段,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 分析评价第二部分。
1 给母亲出了怎样的难题?母亲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
送——理解 忧——坚忍 找——关爱
2 从母亲面对难题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理解儿子,关心儿子,意志坚忍,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3 这样的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