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说课稿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我与地坛(案例)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高一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围绕以“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为重点的单元学习要点,我们本着学生已经在教师的两篇课文的讲读教学下,来充分认识这篇课文的地位与价值,他完全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能力的一篇典范之作。该篇作者史铁生将十五年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感受,用他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们的学生。这种传达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会从某一点入手,找到与作者心灵触动的契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的 学习过程。这种沟通其实正是学生开始学会从自己的个体需求去阅读、去学习。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每一位血肉之躯。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是否已珍视与母亲共处的每一天。这种情感撞击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宝贵的东西,他足以唤醒学生阅读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去自我寻找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提高研究性阅读能力。此篇课文仅为节选的一、二部分,读本上还有剩余的三至七部分。相应的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均可以拿来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智慧认识。
2、理清本文两条线索并行交织的结构。
3、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
情感目标:
1、、体悟地坛所给予作者的特殊意义。
2、体悟作者设身处地设想母亲的种种心理。
3、体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的超越态度。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优美或平淡的语言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自己,获得启示,阐发感受。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本课作为自读课仅有一课时的时间,教材处理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地坛给予作者的特殊意义。找出对地坛中几处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每处描写的情态,体会描写中包含的意味及所折射的作者当时的心态。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让他尽量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自己找寻相关信息并加以解读。而在第二部分的设计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如何与文本沟通、与作者沟通。在充分的语言品读中挖掘内在的情感蕴藏,尤其是与自己看似最亲的母亲的情感沟通是否已做好。或许会从史铁生的彻悟中翻然悔悟。我们乞求学生读语文,到底要读会什么。是时候觉醒了。如果我们多一点本真的情感触动,我想也该知足。如果有了这最珍贵的阅读启发,接下来就是学生自发的阅读需求,离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目的也不远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法、训练法等相结合。
教学实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唤起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