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摭谈(文武牡药)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新课程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摭谈
在语文教学中,有教师经常感叹学生的语文素质差,缺乏必要的语文素养,这在大中小学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学生是一群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学生。”这些感叹和说法值得广大教师去思索和反省当前的母语教学。虽然大学生缺乏文化素养并不能统统归咎于母语教学,但学生的言谈举止,只言片语都关乎其素养的状况。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其语文素养的不高。语文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一直是莫衷一是。从1999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了出来。“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学科理念的定位是语文改革进入到深层次发展的标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之中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宏观的阐述;又从“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健康个性……”等内容进行微观的解说。
从中不难看出,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那么,在新课程改革到来之际,如何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谈谈笔者的管窥之见。
一、走进案例,引领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要求广大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意识。基于这一理念,笔者乐意把常说的教材称为案例,这更能体现课程的灵活性。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语言教学素材,都是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个教学案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首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案例的过程中,直接体验案例中的人文内涵。“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案例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走进案例,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比如宁波一教师上《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教师就充分地利用了教材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案例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来有机整合与文本相关的文史材料,图文并茂,音像共存,在背景音乐的基调之中,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增进能力,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教师在整个引导中积极创设情境,层层铺垫,以情导情,以情激情。不仅让学生能够融进具体的情境之中,在情境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情激荡着读者的心扉,打动读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了一次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其次,在教学中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个案例。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要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既然我们要运用这些案例来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目标,必须以欣赏的眼光去对待选用的教学案例,如果教师自身对案例研究不透,对案例的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很难说能够运用案例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因此,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个教学案例,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案例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质美。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愫。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案例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进行整体的感悟,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从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