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中以人为本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6/2 9:23:1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420个字。

  浅谈新课程中以人为本
  宁海明望中学陈语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五个多年头,在这五年多时间里,她一路上缝缝补补,在摸索与不断完善中稳步踯躅前行。而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的精髓与灵魂一路上若隐若现,从羞羞答答的犹抱瑟琶半遮面到掀起它的盖头蓝,一直到现在彰显了她的独特个性,可谓茁壮成长。然而有人还在担忧她何去何从,对此新课程应该从“人”处来,到“人”处去,因为“以人为本”是课改之魂。这里简单从学习主体人性化,教学过程人情化,学习资源人文化,教师自身人格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健词】新课程以人为本人性人情人文人格。
  进入新世纪后,教育界迎来了第8次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早在99年6月,国务院就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2001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对新课程进行了实验。2003年下半年,这套新教材进入了我们的学校,进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到2008年已经五个多年头。在课程改革之际,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更新教育理念。翻开《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标准解读》一看,的确有一大串新的概念:语文素养、语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如此等等。那么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怎样的教育理论之上的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通过学习领悟,觉得教育理念的更新,主要表砚在对“语文”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上。那么“语文”的内涵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呢?
  “语文”一词,是由叶圣陶先生在一九四九年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对“语文”的理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语言文学”。不过,以后的教育实践众所周知,我们语文学科片面强调政治的状况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近二十年来,有关教育论著又几乎众口一词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虽然“工具说”纠正了把语文课等同于政治课的倾向,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工具说”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将语文课作为工具课或政治课,其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视人的地位、权利、需要、价值,无视人的感情、心灵、个性。打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到这样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课标》中第一次提出了我们以前总是躲躲闪闪的“人文性”这个概念。我认为:这是语文教育的胜利,也是人的胜利。因为,我们对个体色彩极强的“人”,总是三缄其口,对“人性”、“人道”、“人本”这些反映个体“人”的本能、需要和权利的词,更是讳莫如深。具体表现在行为上,那就是对个体的漠视,对生命的轻视。
  曾记得有五名风华正茂的北大学生在希军夏邦玛西峰遇难,面对着灾难,我们的媒体有意无意地美化着死亡:说这些学生勇攀高峰的精神是北大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永恒的财富,是对自身局限的挑战。我想,如果这些高谈阔论者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他们一定会亲身体验到灭顶之灾来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