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揣摩语言”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揣摩语言”
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 王志连
新版《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教学内容和要求•阅读”一栏第3条明确规定:“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与之配套的新编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把“揣摩语言”作为教学重点。本人试就第一单元的教学,就如何“揣摩语言”谈些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同仁指正。
什么是揣摩语言呢?套用教材的说法,揣摩语言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真正内涵)、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揣摩这一段语言,可得出以下信息:
1.揣摩语言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2.揣摩语言是指揣摩关键的词语、句子。
3.揣摩语言要达到的目标是理解语言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
4.“揣摩”即辨析、品味。 “揣摩”的过程即反复思考推求、辨别分析和仔细体会的过程。
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的简称。张态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现在通常把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类。“内部语境”指文章体裁、中心思想、上下文等;外部语境,则包括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
由此可见,对语义的准确理解离不开语境。
先说外部语境。对一个词义的考查,通常要求我们首先做到“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如对杜甫“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的理解,表面上看是点明逢君的时间,如果考察一下作者当时的处境,不难发现杜甫与李龟年相逢时都已是穷困潦倒,此句说是作者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