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导学练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萧 乾
相关链接
1、 萧 乾(1910~ 1999 )
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当代作家。蒙古族。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萧乾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1935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后,入《大公报》,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兼任旅行记者。所写鲁西水灾区的一组报道《流民图》,推动了赈灾工作的开展。抗日战争初期,所写农民领袖《林炎发入狱》和民工抢修国际公路《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等新闻特写,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1939-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曾在莱茵河前线、柏林和纽伦堡法庭进行采访。1946-1948年负责上海《大公报》国际问题社评兼复旦大学新闻系及英文系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往来于欧美两洲,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和波茨坦会议,写有《南德的暮秋》等特写报道。1948年调香港《大公报》工作。至1956年历任英文《人民中国》杂志副总编辑、《译文》编辑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主要从事外文翻译工作。1978年后多次去美国、西欧、新加坡讲学。著有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散文集《珍珠米》、回忆录《负笈剑桥》,翻译作品有《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晚年与文洁若共同翻译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
2、曾有人说过,“报告文学原来能将叙事、塑象、状物、抒情、议论熔为一炉,而将这五者交溶得如此巧妙,浑然一体,萧乾是其中的一个。”这是对萧乾报告文学艺术风格的最好的概括。
学习探究
1、《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反映的题材重大,但并不以对政治、军事的观察和分析见长,而是善于从比比皆是的细节描写入手,娓娓道来,试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加以分析。
2、《血肉筑成的滇缅路》采取由远及近、由表入里、由面到点的写法,把广阔丰富的内容组织在不足5000字的篇幅里并且深入发掘出爱国民众“铺土,铺石,也铺血肉”这一壮举的崇高精神和历史意义,写得气壮山河,动人心魄、试选取一两个场景或人物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自主测评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龇( )牙 嗔( )怒 清癯( )
巉( )峭 梅子箐( ) 山麓( )
2、文学常识填空
萧乾(1910~ 1999 ) 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 )作家。蒙古族。1935年入《大公报》,所写鲁西水灾区的一组报道《 》,推动了赈灾工作的开展。抗日战争初期,所写农民领袖《 》和民工抢修国际公路《 》等新闻特写,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代表作品有报告文学集《 》、短篇小说集《 》、长篇小说《 》、散文集《 》、回忆录《 》,翻译作品有《 》、《 》、《 》等。晚年与文洁若共同翻译乔伊斯的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