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3道题,约4150个字,扫描答案。
沧州市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
七年级语文试卷(人教版)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6题22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山尖全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舍《济南的冬天》)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5)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2.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虐(nǜe)杀憔悴(cuì) 浑浊(zhuó) 心旷(kuàng)神怡
B.标(chèn)职贮(zhù)蓄倔(jué)强获益匪(fěi)浅
C.诱惑(huò) 沟壑(hè) 发酵(jiào) 专心致(zhì)志
D.潜(qián)行啜(chuò)泣看(kàn)护仙露琼(qióng)浆
3.下列选项中的四个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3分)( )
_____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激湍;____________,你尽可闭目
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1)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2)文学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茶
(3)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4)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1)(3)(4)(2) B.(4)(3)(2)(1) C.(3)(4)(1)(2) D.(2)(1)(3)(4)
4.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4分)
(1)为了避免此类事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并带领学生学习了中学
生日常行为规范。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提高。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填空。(3分)
名著是美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在它对坚强、勇毅l的最好诠释。《格列佛游记》
美在它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繁星•春水》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骆
驼样子》美在样子质朴勤劳、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
6.校学生会准备于12月4日下午两点在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我与文明同要”.的座谈
会,12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丁老师参加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会,但丁
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丁老师说的?(语言要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7—22题48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7-11题15分)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水平?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巳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甲】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家经典著作《 》(2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 (2)去后乃至乃:_______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顾: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从【甲】文②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来,并谈谈这个成语对你的屑友。(3分)
答:
11.(1)根据[乙]文中“友人”对元方前后不同的态度,可知“友人”具有怎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