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程标准,关注生命体验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学习课程标准 关注生命体验
——对初二册第一单元课文的解读和二次处理
贾汪区建平求知中学 孙茂响
《语文课程标准》于2001年出版发行了。课程标准的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且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写作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生活、人生的独特感受、真切体验。
拿这个观点来认识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安排,就不会觉得这些有关生命意识、人生体验的文章,对初一学生而言是太沉重的了,是脱离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的了。
在内容上探究。台湾著家张晓风、大陆作家宗璞、老作家刘百羽都是在偶然之中发现了自然界与人的共通之处,由动植物的生命现象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激发了对自己内心情感、复杂人性的再认识。而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我国军旅作家毕淑敏、著名女作家张洁则分别讨论了对待生命和幸福的态度,使人们对抽象的生命和幸福在理性上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于是,我联想到本册书第四单元《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它们是从声音的角度表达人生的体验,展现人类对于自然、生命的神秘本质的追寻,揭示音乐对人生的影响对人格的提升。因此应该把它们归于同一类文章。
从写法上分析。1、《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白蝴蝶之恋》是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偶然启示;《挖荠菜》、《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热爱生命》、《提醒幸福》表达的是成熟的思考。2、前三篇课文和《安塞腰鼓》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侧重于描写;后几篇课文侧重于 抒情议论。3、前三篇课文思路相同,由观察引起思考,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生命体验、人生修养,描写议论时物与人的相似点前后呼应,言之有物,合情合理。
从语言上了解。描写性的文字中,比喻手法恰切自然,形象鲜明,极易让人把自然与生命联系起来,产生联想和想象;议论性的文字里警句哲言比比皆是,表情达意、揭示中心、动人警世,妙用无穷。指导学生认真朗读、细心品味这些文字,感受名家名篇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形象,当真会受益非浅。
所以,我决定打乱教材的排列顺序,对课文做二次处理。
1、植物现象给人的震撼:《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注重描写,表现植物给人的生命的震撼,让人产生生的喜悦和生活的力量。
2、动物生命给人的思考:《白蝴蝶之恋》描写与议论结合,叙事完整,表达的是善心和复杂的情感。
3、声音现象对人生的启迪:《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满怀激情的叙述了听腰鼓、雨声、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音乐的内心体验,揭示了生命的不可遏止的力量,音乐对人生的启迪对人格的提升。
4、热爱 生命:《热爱生命》通过对比,告诉人们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
5、珍惜幸福:《挖荠菜》叙述幼年的悲惨遭遇,表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幸福、珍惜幸福;《提醒幸福》运用逆反思维指点人们超脱现实苦难,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生命。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类课文、每一堂课之间或用相关的话语连缀起来过渡,或用质疑讨论,激发学生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