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原生与本能的力量<br>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br>
吴礼明<br>
一、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 <br>
对生命的感悟可以说是自小而知的。怕火烧,怕水烫,远离危险,不能爬高等可以说是幼年时的感悟与经验。再如面对困难与挫折,师长们教导说要有克服的勇气与毅力,也可以说是不断经历,而有所收获。自小而大,我们涉足面的不断扩大,未经验的事越来越多,每一种新鲜都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生命的颇具诱惑力的一面,同时又增加了我们对于未创世界的风险意识。《散步》讲的是一家三代人之间相互扶助的事情。其尊老爱幼,充满强烈温馨气氛的伦理美德便是一首战胜严寒、喜迎生命的赞歌。《生命的意义》则直接教给人一个严肃的思考: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我的小桃树》,说的是一个在旮旯里不受人关心的丑小鸭不断长大的故事。虽说无情的风雨残酷地袭倾着,然而小桃树却能顽强地对抗着。生命的积极意义不是正在这里吗? <br>
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br>
<br>
史铁生<br>
<br>
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br>
多数情况下,我被史铁生减化和美化着。减化在所难免。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伪装,还可能出于某种文体的积习——中国人喜爱赞歌。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br>
宁静的史铁生<br>
蒋子丹<br>
<br>
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那种作家。也许因为他特殊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br>
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这有点像有人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大伙性命相关的消息,并不因为其音量小而被忽视。比如,他在《我与地坛》里对我们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br>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副健全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了,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br>
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br>
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他对于写作的宁静和执着,对于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忆,对于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br>
个人对生命的沉思:《我与地坛》<br>
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br>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br>
命的启示<br>
——《我与地坛》解读<br>
浙江省苍南县成教中心 朱伟<br>
<br>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由一个在二十岁时患恶疾而双脚残疾的弱者,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这其间的“蹒跚的脚印”与“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都清晰地反映在《我与地坛》之上了。<br>
《我与地坛》资料<br>
导语:<br>
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便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自己的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br>
《我与地坛》教案之一<br>
<br>
学习目标: <br>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br>
2、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br>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br>
课时安排: 一课时 <br>
《我与地坛》教案之备课札记<br>
高 森 北京铁路二中<br>
一、关于作者史铁生和他的散文《我与地坛》<br>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等。还<br>
《我与地坛》之三<br>
<br>
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 <br>
(一)认真品读全文(包括课外读本节选的三部分):1课时 <br>
《我与地坛》教案之四<br>
叶放梅<br>
<br>
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br>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br>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br>
《我与地坛》教案之五<br>
学习目标: <br>
1、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br>
2、 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br>
3、 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br>
自读提示: <br>
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br>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br>
《我与地坛》教案之六<br>
自读导言 <br>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br>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br>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br>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br>
《我与地坛》教案之七<br>
<br>
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 <br>
一、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br>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br>
作者介绍: <br>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br>
《我与地坛》教案之八<br>
阳信一中 董宝礼<br>
<br>
目标要求:<br>
1、学习本文恳切优美的语言。 <br>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br>
3、鉴赏评价文中表现的感情、哲理。 <br>
作者介绍:<br>
史铁生,1951年生,原籍河北涿县,生于北京。我国当代著名 <br>
<br>